《告別低價值》筆記
洞悉價值根源,走出價值泥潭
在團長黃啟團的《告別低價值》一書中,我仿佛進行了一場深刻的心靈遠足,探尋自我價值的真諦。本書并未將視角局限于對既定價值的簡單羅列,而是深入剖析了價值感的塑造機制,猶如一位經驗老道的園丁,悉心指點我們如何松土、施肥,最終培育出內在價值的參天大樹。作者并未開門見山地給出定義,而是通過生動的故事徐徐展開,引導讀者進行自我探索。其中,美國催眠大師米耶頓·埃里克森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。埃里克森并非直接否定老婦人的消極,而是敏銳地發現了她照料非洲紫羅蘭的天賦,并巧妙地引導她將這份天賦轉化為對他人的饋贈。老婦人通過贈送鮮花,不僅美化了小鎮,也贏得了鄰里鄉親的尊重與愛戴,最終實現了自我價值的提升。這則故事揭示了一個重要的真理:價值感并非空中樓閣,而是建立在為他人、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基石之上。正如一句諺語所說:“贈人玫瑰,手有余香。”當你向他人伸出援手,奉獻自己的光和熱時,這份善意也會反哺自身,滋養你的心靈,讓你感受到自身的存在意義與價值。而在現代社會,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。例如,志愿者們利用業余時間為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提供在線輔導,不僅幫助孩子們增長知識,也讓自己在奉獻中體驗到價值感。截至2023年底,中國注冊志愿者人數已超過2.2億,他們用行動詮釋著奉獻的真諦,也為社會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正能量。??正如作者所言,自我價值的關鍵在于發自內心地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。而要建立這種信念,最有效的方式莫過于通過實際行動為他人創造價值,獲得他人的認可與贊賞,從而形成良性循環,不斷提升自我價值感。
先天后天滋養,雙管齊下提升價值
書中進一步闡述了先天與后天因素對自我價值的影響,猶如一幅陰陽太極圖,揭示了二者相輔相成、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。先天因素指的是我們早年生活經歷中所獲得的心理營養,而后天因素則指的是我們通過后天的努力,為他人和社會創造價值所獲得的滋養。如果說先天因素是地基,那么后天因素就是添磚加瓦。地基越穩固,高樓大廈才能巍然屹立;心理營養越充足,我們才能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,實現自我價值。然而,并非每個人都能擁有完美的童年,獲得充足的心理營養。對于那些先天不足的人來說,后天的努力就顯得尤為重要。通過積極參與社會活動、幫助他人,我們可以從外界獲取正向反饋,彌補先天不足,提升自我價值感。正如作者分享的自身經歷,他在授課過程中,學員們積極的反饋與肯定,能夠讓他感受到自身工作的價值,從而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。然而,在馬來西亞的授課經歷卻讓他備受打擊,因為當地華人文化較為內斂,不善于表達贊美,導致他無法從學員身上獲得滋養,身心俱疲。這說明,即使是經驗豐富的心理咨詢師,也需要不斷地從外界獲取能量,才能保持良好的狀態。這種能量的汲取,就好比智能手機??需要充電一樣,只有保持電量充足,才能正常運行。反之,如果長期處于消耗狀態,最終會導致電量耗盡,甚至關機。在現實生活中,很多人也面臨著類似的問題。他們從事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,每天都感到身心俱疲,卻又不敢輕易辭職,因為害怕失去經濟來源。殊不知,這種長期處于消耗狀態的生活,不僅會損害身心健康,也會逐漸降低自我價值感,最終陷入惡性循環。
覺察內在創傷,療愈過往的傷痕
書中進一步深入到心理創傷的議題,猶如一位技藝精湛的外科醫生,幫助我們找到潛藏在心靈深處的傷疤,并提供療愈的方案。作者并未將創傷定義為驚天動地的大事,而是指出,幾乎每個人都經歷過創傷,而這些創傷往往會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今天的生活。作者同事懼怕小狗的故事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。童年時期被惡犬追逐的經歷,讓他在心中埋下了恐懼的種子,即使面對溫順無害的博美犬,仍然會感到害怕。這種恐懼并非理性的,而是源于過往的創傷體驗。在心理學中,這種現象被稱為“創傷后應激障礙”(PTSD),指的是個體在經歷或目睹重大事件后,所產生的心理失調后遺癥。然而,作者也指出,并非所有創傷都會導致嚴重的心理疾病。很多時候,我們所經歷的創傷可能并不明顯,但卻會在無形中限制我們的人生。例如,有些人因為童年時期受到父母的嚴厲批評,導致長大后缺乏自信,害怕在公眾場合表達自己的觀點。這種缺乏自信并非天生的,而是源于過往的創傷體驗。根據世界衛生組織(WHO)的數據,全球約有7.6億人受到精神障礙的影響,而其中很大一部分與過往的創傷經歷有關。??認識到創傷的存在,是療愈的第一步。只有當我們勇敢地面對過往的傷痕,才能找到問題的根源,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療愈。而療愈創傷的方法有很多種,包括心理咨詢、認知行為療法、眼動脫敏再加工療法等等。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,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,是走出創傷陰影的關鍵。
遠離負面黑洞,擁抱生命發光體
最后,作者給出了提升自我價值的具體建議,猶如一位智慧的長者,指引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選擇正確的方向。作者建議我們,要多與積極樂觀的人交往,遠離那些消耗我們能量的“黑洞”。正如俗話所說:“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。”與積極向上的人在一起,我們會受到他們的影響,變得更加樂觀開朗,充滿活力。反之,與消極悲觀的人在一起,我們也會受到他們的影響,變得焦慮、沮喪,失去前進的動力。作者還建議我們,要多做善事,為他人和社會創造價值。贈人玫瑰,手有余香。當我們幫助他人時,不僅能夠提升自我價值感,也能夠收獲他人的尊重與愛戴,從而形成良性循環,讓我們的生命更加美好。正如特蕾莎修女所說:“愛,始于家庭,但不要因此止于家庭。”將愛傳遞給更多的人,讓世界充滿溫暖與關懷,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努力的方向。根據聯合國發布的《2023年世界幸福報告》,幸福感最高的國家往往也是那些社會凝聚力強、互助友愛程度高的國家。??這說明,幸福感并非僅僅源于物質財富,更源于人與人之間的關愛與支持。因此,我們要學會感恩、學會付出、學會與他人分享愛,讓我們的生命在奉獻中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。總之,《告別低價值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心理學著作,更是一本關于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。它引導我們重新審視自我價值,勇敢地面對過往的傷痕,積極地為他人和社會創造價值,最終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,擁有幸福美滿的人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