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好說話》筆記
話語中的”我”:讓溝通更具深度
在日常交流中,我們常會陷入一個誤區:為了表現客觀,刻意避免使用第一人稱,試圖以一個”無我”的視角來敘述事情。這種表達方式看似中立,實則容易讓人感到生硬甚至不真誠。就像書中所提到的,當我們吐槽老板時,如果只是簡單地說”我的老板太壞了”,聽眾可能會覺得你在隱瞞什么,或者你的結論過于武斷。相比之下,如果換成”老板對我的態度跟我預期的不太一樣”,這樣的表達方式不僅更具體,還能引導聽眾從多個角度去理解問題。
這種”有我”的敘事方式,實際上是讓溝通更具深度和溫度的關鍵。它不僅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真誠,還能為對話提供更多的切入點。比如,當你說”這部電影跟我想的不一樣”時,朋友可以接著問”你原本想的是什么樣的電影呢”,從而引發更深入的討論。相比之下,簡單地說”這部電影真難看”,對話往會停留在表面,難以進一步發展。
這種表達方式的核心在于,真正的客觀并不是拋棄主觀,而是將主觀以一種更清晰、更有條理的方式呈現出來。只有當你愿意把自己放進故事里,才能讓對方真正理解你的立場和感受。正如書中所說:”不帶主觀因素的客觀,根本不是真正的客觀。只有把自己的角色放進去,告訴對方,你是從什么角度、以什么樣的預期、通過什么方法、觀察到了什么現象,對方才會覺得,你是客觀中立地在敘述這件事情。”
生活中的標簽:溝通的無形阻礙
在與他人溝通時,我們經常會不自覺地給對方貼上各種標簽。這些標簽可能是”自私”、”不規律”、”以自我為中心”等。比如,當室友的作息時間影響到你的休息時,你可能會想:”他真是個以自我為中心的富二代。”然而,這種標簽化的思維方式,往會成為溝通的無形阻礙。
書中提到,生活習慣這種東西,并沒有對錯之分。早睡的人可能覺得晚睡的人吵鬧,而晚睡的人則覺得早睡的人太挑剔。這種沖突的本質,實際上是因為雙方的生活習慣不同,而不是誰對誰錯。因此,當我們試圖與對方溝通時,應該避免使用帶有標簽性的語言,而是以一種更中性的態度去表達。例如,可以說:”我跟你的生活習慣很不一樣,該怎么想辦法互相配合跟調整呢?”而不是指責對方”作息太不規律”。
這種不帶標簽的溝通方式,不僅能避免對方產生防御心理,還能為問題的解決提供更多的可能性。例如,你可以一起商量制定一個寢室作息時間表,或者采取一些具體的措施(比如使用眼罩、耳塞)來減少干擾。只要雙方都表現出善意和愿意協商的態度,問題往都能找到一個雙方都滿意的解決方案。
喜歡與不了解:打開對方的視野
當我們試圖向他人介紹自己的興趣愛好時,常會遇到對方”不感興趣”的反應。比如,你喜歡京劇,但對方卻對京劇一竅不通。這時候,如果你說:”我知道你不喜歡京劇,但是京劇有很多迷人的地方……”,對方可能會感到被動,甚至產生抵觸情緒。
書中提到,”喜歡”的反面未必是”不喜歡”,很可能只是”不了解”。著名京劇演員王珮瑜曾經說過:”這世界上其實只有兩種人,一種是喜歡京劇的人,還有一種是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京劇的人。”這種表達方式,巧妙地避免了將人分為”喜歡”和”不喜歡”的對立面,而是為對方留下了一個探索的空間。
這種思維方式的核心在于,尊重對方的選擇,同時為對方提供一個了解的機會。例如,你可以說:”這世界上有兩種人,一種是喜歡京劇的人,一種是還不知道自己喜歡京劇的人。”這樣的表達方式,不僅不會讓對方感到被逼迫,還能激發對方的好奇心,讓他們更愿意去嘗試和了解。
這種打開對方視野的方式,實際上是一種非常高明的溝通技巧。它不僅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熱情,還能為你們的對話提供更多的可能性。正如書中所說:”任何一個被廣泛接受的事物,都有足夠的理由被人喜愛。你之所以覺得自己不喜歡,只不過是因為還沒有領略它最美好的那一面。”
話語的力量:塑造關系的橋梁
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溝通工具之一,而我們對語言的運用方式,實際上是在塑造我們的人際關系。書中提到,思維會被說話的方式所影響。當我們用”無我”的方式敘事時,聽眾的注意力會集中在對象身上,而忽略了你自己。這種表達方式雖然看似客觀,實則容易讓人覺得你在回避問題,甚至缺乏誠意。
相比之下,使用”有我”的視角敘事,不僅能讓聽眾更容易理解你的立場,還能為對話提供更多的深度和廣度。例如,當你說”老板對我的態度跟我預期的不太一樣”時,聽眾可以接著問”你原本預期的是什么”,從而引發更深入的討論。這種表達方式,不僅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真誠,還能為你們的對話提供更多的切入點。
這種以”我”為中心的表達方式,實際上是讓溝通更具深度和溫度的關鍵。它不僅能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真誠,還能為對話提供更多的可能性。正如書中所說:”只有把自己的角色放進去,告訴對方,你是從什么角度、以什么樣的預期、通過什么方法、觀察到了什么現象,對方才會覺得,你是客觀中立地在敘述這件事情。”
通過這種方式,我們不僅能更好地表達自己,還能為人際關系的建立和維護打下更堅實的基礎。畢竟,真正的溝通,不是關于誰對誰錯,而是關于如何更好地理解對方、合作共贏。